关于制订和报送2020级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1-01-28 点击数:

各培养单位:

为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现对我校2020级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订作如下要求:

一、指导思想

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要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模式,要体现学科(专业)特色和学术前沿,突出个性化培养;要参照国内一流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并依据规范化原则、高水平原则、资源共享原则进行制定。

1.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应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性的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参与更多高水平、前沿性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参与更多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全面加强案例教学,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应认真做好联合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搭建专业实践场所及产学结合基地。

二、基本原则

1.规范性原则。根据《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细则》(附件1)制定培养方案。

2.高水平原则。吸收、借鉴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优化和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跟踪国内一流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本学科的培养方案。

3.资源共享原则。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切实体现学科整体实力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促进研究生能更广泛地接触到本学科最优秀的师资,共享本学科的各种优质课程教学条件和实验室资源,鼓励学院之间师资、教学资源和实验室资源的共享。

三、具体要求

(一)优化课程设置

1.学术学位研究生要求掌握本学科宽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要以学科知识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涵盖本学科的主要内容反映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综合性和交叉性。尤其是博士生的课程在加强基础性与专业化的同时,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具有本学科良好的知识基础,借助不同学科的力量解决复杂科学问题,达到“发展知识”和“培养学术研究者”的目的。

2.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学术学位的学科式、系统化课程体系不同,多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强调坚实系统的专业基础,注重知识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要及时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综合素质。

(二)构建科研、实践平台

科研训练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途径,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主要包括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导师课题,开展独立研究,承担或参与科研基金项目,参加科技竞赛、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研究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接触学术前沿,完善知识体系,探寻研究方向,熟悉科研规范和程序,培养和热爱科学精神,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并产生创造性研究成果。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主要为面向应用的创新实践,掌握从事相关职业所需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素养。专业实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内或实践基地开展的模拟实践,包括实训和演练;二是在真实情境下进行的工作实务实践,包括见习、实习。为推进专业实践的开展,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与企业事业和科研单位建立不同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深化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

各培养单位应进一步加强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鼓励支持研究生根据自己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在导师和团队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锻炼:参与教师领衔的国家、省部、校市的纵向课题研究中,提升基础理论研究素养,解决学科交叉领域内的科学问题;参与学校导师或校外行业专家的横向课题,培养学生应用研究能力和职业技能。各培养单位应积极探索校所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改革,努力整合资源,切实为学生提供科研、实践平台。

(三)构建多元化的导师团队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研究生人文关怀的职责。各培养单位必须组建校内导师、相关学科领域专业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组,鼓励组建校内导师、科研院所或其他重点大学的专家形成导师组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合力。

(四)建立多学科融合培养的机制

跨学科融合培养是以某一区域主题或者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跨学科整合学习和研究能力是铸造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方法。各培养单位应加强联系,加大对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能力的训练,通过开设具有多学科知识及研究方法的课程体系、建立跨学科的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开设研讨课程,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完成跨学科论文等,培养具备跨学科学习和研究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组织实施

各培养单位应高度重视专业培养方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纲领性作用,按制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工作、培养方式与方法及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其他内容(如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组织实施。

(一)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国家对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以及本单位的特点,阐明对本学科(专业)博士或硕士学位获得者在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不宜过多。应考虑本单位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努力把握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三)学习年限

研究生的学习年限是研究生完成培养过程、达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时间限定。我校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2—5年;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3—6年。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政治理论课程、外国语类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1.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2.外国语课程重点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硕士生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博士生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精、深的特点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并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3.专业基础理论课根据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要求设定,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功能。4.专业必修课课程要体现二级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学科应有的知识结构。5.专业选修课可结合专业的特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各培养单位应引导研究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注意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

培养方案应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开题报告、论文工作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和要求做出具体规定,切实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应强调在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规定研究生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研讨班、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各单位须于7月6日前将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培养方案报送至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培养科备案。培养方案格式见附件2,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还需提交校外导师名单(附件3)及实习实践基地名单(附件4)。联系人:阮莉,邮箱:471192635@qq.com

附件:

1.《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

2.专业培养方案模板

3.校外导师名单

4.实习实践基地名单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

2020年6月23日

版权所有:闽南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 电话:0596-2597561(综合科) 0596-2527801(招生科)